< 返回
“邮件门”恩恩怨怨

原本只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因为有了网络,一封电子邮件让emc的女秘书和老板成为了江湖恩怨的主角。

有人将这称为“邮件门”。

“电子邮件”仿若“电子炸弹”

当事人陆纯初将这场冲突定义为:“一个个人行为和独立的事件”。

但网络和媒体持续的热炒却在表明,这场pk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一场个人行为和独立事件的意义。

自2005年以来,一些知名公司正面临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的网络冲击,而且一些意想不到的冲击会直接来自公司内部的普通员工。

2005年5月,戴尔公司声誉大受影响,起因是其公司一名员工写给客户的电子邮件被曝光,邮件称:“每买ibm一美元产品,都是直接支持和资助中国政府。”尽管戴尔公司事后声明:这位美国员工言论绝不代表公司立场。但是,公司不得不为员工的电子邮件付出代价。

如今,“电子邮件”仿佛就像“电子炸弹”,随时引爆企业危机。

而在数年前,发生在企业员工身上的内部事件却很难引发更大的争议,那时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网络传播还不像今天这样广泛。

一起同样发生在陆纯初身上的例子可做佐证。

2004年6月,陆纯初的身份是甲骨文大中华区总裁,一位叫张书恒的下属和他闹僵了,张书恒是甲骨文中国区董事副总经理,在离职前后炮轰了陆的领导,言语包括“他的想法很固执,又不愿了解客户和市场情况”、“他所制定的市场策略,跟中国市场脱节得太厉害”、“他的言行是不负责任的,不能掩盖和混淆事实真相”。事实上,从2002年到2004年,甲骨文先后有超过20位中层管理者带着不满和失望离职,此间冲突、矛盾不断,但那些员工的言论破坏力和冲击力加起来,都不及女秘书的一封广为传播的邮件。

即时通迅带来管理真空

在已过去的200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了一亿大关,达11100万人,其中宽带网民增长率更是超过50%,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部分。

在这些用户中,使用电子邮箱的达到85.6%。对公司特别是it公司来说,电子邮件更是知识型员工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方式之一,并且这种沟通不仅仅限于工作。另据统计,中国的公司员工每周会在工作时间花5.6小时处理私人事物,而60%的中国员工会在上班时使用个人邮件。

而美国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ama)对该国公司内电子邮件使用和企业管理电子邮件的调查显示,员工每天平均有107分钟的时间花费在电子邮件上,这相当于他们工作时间的1/4。同样,90%的使用者会为了私人事情使用电子邮件。而“员工之间无休止交换着的电子邮件成为引起诉讼或媒体炒作的证据”。以致52%的企业对员工实施了内部使用电子邮件的规定,甚至通过某种方式实施邮件监控,譬如电子邮件行为记录、邮件的延迟审计等。

不过,员工的沟通工具还包括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私事和工作的交错,使得公司的内部信息在一个无形的网络中随时可能蔓延。如果员工愿意的话,网络中还有可以下载那种免费群发1亿2千万个邮件地址的工具呢。

今天,工作中沟通方式的悄然变化已成为公司的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公司如何去面对员工的声音?

虽然emc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发mail给中国区的员工,不许员工外传公司的信息。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网络环境下的草根传播。

“感谢互联网,让老板前所未有地获得了羞辱自己的机会”,网络上,有网友在emc事件中如此评论道。

也许,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互联网、手机等沟通方式的普遍运用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或多或少的变化。

“我一直以来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研究人努力活动的架构是什么样的。比如,人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进而把事情完成。现在我的整个视野又放到更加宽泛的社会架构上去,正在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形成一个更为平衡的社会。”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不久前在中国演讲时认为。

而另一位已逝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一直说,自己是一位社会制度或者组织结构变迁的观察者。

事实上,那种管理的变迁,特别是管理哲学的变迁,从来都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对于邮件门事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公司如何去面对员工所发出的声音?如何去面对员工越来越强的话语权。这会是一个新旧管理文明更迭的时代吗?